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次韵陈介然幽兰翠柏之作 其一 翠柏1120年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沙县
翠柏方岁寒,独立群木外。
不为众所知,此理实难会。
惜哉结根浅,未使极高大。
天风动虬枝,萧瑟起清籁。
傥无斤斧残,会拂千丈黛。
空馀霄汉志,不逐雪霜(道光本作霜雪)改。
委弃老空山,浩荡付玄宰
滕甫辩谤乞郡状1084年1月6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七、《文章类选》卷一五、《文编》卷一五、《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一、《名世文宗》卷二七、《经世八编》卷一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臣闻人情不问贤愚,莫不畏天而严父。
然而疾痛则呼父,穷窘则号天,盖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岂以号呼之故,谓无严畏之心。
人臣之所患,不止于疾痛,而所忧有甚于穷窘,若不号呼于君父,更将趋赴于何人?
伏望圣慈,少加怜察中谢。)
臣本无学术,亦无材能,惟有忠义之心,生而自许。
昔季孙有言:「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臣虽不肖,允蹈斯言。
信道直前,谓人如己。
既蒙深知于圣主,肯复借父于众人!
任其蠢愚,积成仇怨。
一自离去左右,十有二年,浸润之言,何所不有。
至谓臣阴党反者,故纵罪人,若快斯言,死未塞责。
窃伏思宣帝,汉之英主也。
以片言而诛杨恽
太宗,唐之兴王也,以单词而杀刘洎
自古忠臣烈士,遭时得君而不免于祸者,何可胜数。
而臣独蒙皇帝陛下始终照察,爱惜保全,则陛下圣度已过于宣帝太宗,而臣之遭逢,亦古人所未有。
日月在上,更何忧虞。
但念世之憎臣者多,而臣之赋命至薄,积毁消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傥因疑似,复致人言,至时虽欲自明,陛下亦难屡赦。
是以及今无事之日,少陈危苦之词。
王导,乃王敦之弟也,而不害其为元臣。
崔造源休之甥也,而不废其为宰相
臣与反者,义同路人。
独于宽大之朝,为臣终身之累,亦可悲矣。
凡今游宦之士,稍与贵近之人有葭莩之亲,半面之旧,则所至便蒙异待,人亦不敢交攻。
况臣受知于陛下中兴之初,效力于众人未遇之日,而乃毁訾不忌,践踏无严,臣何足言,有辱天眷。
此臣所以涕泣而自伤者也。
今臣既安善地,又忝清班,非敢别有侥求,更思录用。
但患难之后,积忧伤心,风波之间,怖畏成疾。
敢望陛下悯馀生之无几,究前日之异恩。
或乞移臣淮浙间一小郡,稍近坟墓,渐谋归休。
异日复得以枯朽之馀,仰瞻天日之表,然后退伏田野,自称老臣,追叙始终之遭逢,以托乡邻之父老,区区志愿,永毕于斯。
伏愿陛下怜其志、察其愚而赦其罪,臣无任感恩知罪激切屏营之至。
僧继英 明 · 俞好仁
 出处:㵢溪集卷之三
万生本无始,真价吾欲计。
谁将贵与贱,强拟名字早。
渠虽置书卸,唯□磨尼抱。
形骸也为累,暂托瓶崔造
边幅以方袍,羁縻即吾道。
袖刺拜诸贤,得句谢灰槁。
向来叩倚庐,岁月甘送老。
于予有何取,愧类昌歜好。
崔造右庶子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宰相之职。
允釐百工。
时惟仰成。
不可废阙。
中散大夫给事中同平章事上柱国安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崔造
顷居掖垣
参掌枢密
总领繁重。
积劳疹深。
亦既优贤。
赐之长告。
岁聿云暮。
有加无瘳。
披诚自陈。
章疏三上。
知止之道。
守之甚坚。
处以休闲。
俾遂颐养。
太子右庶子
勋赐如故。
奉天袁高等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袁高
杨顼(已上二人并曾任御史中丞
裴谞(曾任金吾将军
孙咸(曾任京兆少尹
周皓(曾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
裴冑(曾任宣州刺史
崔造
殷亮
李舟(以上并任郎官何士干
姚南仲
陆淳
沈既济(已上曾任补阙拾遗)
右。
臣近因奏对。
言及任人。
陛下累叹乏才。
惘然忧见于色。
臣退而思省。
且喜且惭。
所喜者乐陛下急于求贤。
明君致理之资也。
所惭者耻近侍不能荐士。
微臣窃位之罪也。
辄自揣择。
思举所知。
犹惧鉴识不明。
品藻非当。
反覆参校。
未果上闻。
昨蒙宣示。
中书进拟量移官。
令臣审看可否者。
因悟贬降之辈。
其中甚有可称。
臣以素所谙知。
兼闻公议。
此状之内。
仅得十人。
状所不该。
又有三四。
或因连累左黜。
或遭谗忌外迁。
互有行能。
咸著名迹。
寘之清列。
皆谓良材。
若但准例量移。
及令仍旧出守。
固非陛下爱贤之意。
亦乖海内望理之心。
傥蒙特恩
追赴行在。
试垂访接。
必有可观。
录用弃瑕。
既符德号。
振淹求旧。
亦阐大猷。
谨录荐陈。
庶备采择。
其馀差序远近。
并具别状以闻。
谨奏。
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
右。臣伏见陛下每垂睿心。
经略边境。增筑城垒。
加置戍兵。至于春秋衣装。
岁时宴犒。先后迟速。
悉由宸衷。其为忧勤。
可谓至矣。其为资费。
亦以多矣。盖以安人固国。
不惮烦劳。此诚慎虑之深者也。
然于储蓄大计。则未降意良图。
但任有司随月供应。近岁蕃戎小息。
年谷屡登。所支军粮。
犹有匮乏。边书告阙。
相继于朝。傥遇水旱为灾。
籴翔贵。凶丑匪茹
寇扰淹时。或负挽力殚。
或馈饷路绝。则戍兵虽众不足恃。
城垒虽固不克居。是使积年完聚之劳。
适资一夕溃败之辱。此乃理有必至。
而事无幸济者也。臣窃为陛下惜之。
军志曰。虽有石城十仞。
汤池百步。无不能守也。
晁错安边之策。要在积谷。
充国建破之议。先务屯田。
历代制禦四夷。常为国之大事。
勇者奋其力。智者贡其谋。
攻守异宜。盛衰殊势。
柔服而不劳师旅者。则常闻之矣。
屯师而不务农食者。未尝有焉。
今陛下广徵甲兵。分守城镇。
除所在营田税亩自供之外。仰给于度支者尚八九万人。
千里馈粮。涉履艰险。
运米一斛。达于边军。
远或费钱五六千。近者犹过其半。
犯雪霜皲瘃之苦。冒豺狼剽掠之虞。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倾财用而竭物力。犹苦日给之不充。
其于储蓄。以备非常。
固亦绝意而不暇思也。夫屯兵守土。
以备寇戎。至而无粮。
守必不固矣。遇寇不守。
则如勿屯。平居有残人耗国之烦。
临难有启敌纳侮之祸。所养非所用。
所失非所虞。以为制备之规。
臣窃谓疏矣。顷者吐蕃尚结赞率其丑类。
越轶封疆。朔方五原
相继沦陷。虽由将帅不武。
亦因匮乏得辞。其事未遥。
足为深戒。昧理而好谀者。
必曰当结赞入寇之日。遇贼泚作乱之馀。
戍卒未多。边农尚寡。
今则甲兵大备。稼穑屡丰。
比于曩时。势不同等。
臣请复陈近效。以质浮词。
今年夏初。寇犯灵武
禦则寡力。守则乏粮。
告急求哀。匪朝伊夕。
有司为之请罪。陛下为之轸忧。
遽择使臣。奔波督运。
积财以资用。高价以招人。
赖蕃戎自旋。粮道获济。
封略不坏。固非成谋。
然则盐夏覆而灵武全。唯在幸与不幸之间耳。
是皆无不拔之势。有可骇之危。
其为规制之方。所谓同归于失矣。
议者是当今而非既往。岂不曰昧理而好谀乎。
今戍卒之加于往时。臣固知之矣。
今边农之广于往岁。臣亦知之矣。
所谓同归于失者。在于措置乖当。
蓄敛乖宜。利之所生。
害亦随至故也。陛下忿蕃丑之暴掠。
惩边镇之空虚。缮甲益兵。
庇人保境。此诚雄武之英志。
覆育之仁心。刷愤耻而扬威声。
海内咸望有必攻之期矣。既而统师无律。
制事失权。戍卒不隶于守臣
守臣不总于元帅。至有一城之将。
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监临。
皆承别诏委任。分镇亘千里之地。
莫相率从。缘边列十万之师。
不设谋主。每至犬羊犯境。
方驰书奏取裁。行李往来。
动踰旬日。比蒙徵发救援。
寇已获胜罢归。小则蹂藉麦禾。
大则驱掠人畜。是乃益兵甲而费财用。
竟何补侵轶之患哉。夫将贵专谋。
军尚气势。训齐由乎纪律。
制胜在于机权。是以兵法有分阃之词。
有合拳之喻。有进退如一之令。
便宜从事之规。故能动作协变通。
制备垂永久。出则同力。
居则同心。患难相交。
急疾相赴。兵之奉将。
若四支之卫头目。将之守境。
若一家之保室庐。然后可捍寇雠。
护氓庶。蕃畜牧。
辟田畴。天子唯务择人而任之。
则高枕无虞矣。吐蕃之比于中国。
众寡不敌。工拙不侔。
然而彼攻有馀。我守不足。
盖彼之号令由将。而我之节制在朝。
彼之兵众合并。而我之部分离析。
夫部分离析。则纪律不一。
而气势不全。节制在朝。
则谋议多端。而机权多失。
臣故曰措置乖当。此之谓乎。
陛下顷以边兵众多。转馈劳费。
设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
此令初行。人皆悦慕。
争趋厚利。不惮作劳。
耕稼日滋。岁贱。
向使有司识重轻之术。宏久远之谋。
守之有恒。施之有制。
谨视丰耗。善计收积。
菽麦必归于公廪。布帛悉入于农夫。
其或有力而无资。愿居而靡措。
贷其种食。假以犁牛。
自然戍卒忘归。贫人乐徙。
可以足食。可以实边。
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
无徵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
果能用之。足谓长算。
既而有司隘吝。不克将顺。
忘国家制备之谋。行市道苟且之意。
当稔而愿籴者。则务裁其价。
不时敛藏。遇灾而艰食者。
则莫揆乏粮。抑使收籴。
遂使豪家贪吏。反操利权。
贱取于人。以俟公私之乏困。
乘时所急。十倍其赢。
又有势要近亲。羁游之士。
或托附边将。或依倚职司
委贱籴于军城。取高价于京邑
坐致厚利。实繁有徒。
欲劝农而农不获饶。欲省费而费又愈甚。
复以制事无法。示人不诚。
每至和籴之时。多支絺纻充直。
穷边寒冱。不任衣裘。
绝野萧条。无所货鬻。
且又虚张估价。不务准平。
高下随喜怒之心。精粗在胥吏之手。
既无信义率下。下亦以伪应之。
度支物估转高。军郡谷价转贵。
递行欺罔。不顾宪章。
互相制持。莫可禁止。
度支以苟售滞货为功利。而不察边食之盈虚。
军司以所得加价为羡馀。而不恤农人之勤苦。
虽设巡院。使相监临。
既失纲条。转成囊橐。
至有空申簿帐。伪指囷仓。
计其数则亿万有馀。考其实则百十不足。
巡院巧诬于会府会府承诈以上闻。
幸逢有年。复遇无事。
吞声补旧。引日偷安。
若遇岁俭兵兴。则必立至危迫。
灵武之事。足为明徵。
臣故曰蓄敛乖宜。此之谓也。
边之大事。在食与兵。
今食则无储。兵则乏帅。
谓之有备。其可得乎。
近者缘边诸州。频岁大稔。
谷籴丰贱。殊异往时。
此乃天赞国家。永固封略之时也。
而尚日不暇给。曾无远图。
军府有歉食之词。穑人有悔耕之意。
天赞而不受其利。农伤而不恤其穷。
及凶灾流行。播植堕废。
虽复悔恨。事何可追。
臣是以屡屡尘烦。所惜在此。
顷请择人充使。委之平籴务农。
陛下以理贵因循。未赐允许。
又请乘时丰稔。边城加贮军粮。
有司以经费无馀。其事复寝。
臣谬当任使。待罪枢衡。
神武之谋。不资献纳。
职司之分。敢忘忧虞。
夙夜疚心。衋如焚灼。
辄复效其鄙薄。庶或裨补万分。
不劳人。不变法。
不加赋税。不费官钱。
不废耳目之娱。不节浮冗之用。
唯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
请为陛下致边军十万人一年之粮。以为艰急之备。
陛下诚能听臣愚计。不受沮伤。
百日之间。收贮总毕。
转运常行之务。既无失于旧规。
太仓岁入之储。亦不阙其恒数。
图虑至熟。更无所妨。
谨具扬搉上陈。惟陛下留意省察。
旧制以关中王者所都。万方辐辏。
人殷地狭。不足相资。
加以六师糗粮。百官禄廪。
邦畿之税。给用不充。
所以控引东方。岁运租米。
冒淮湖风浪之弊。溯河渭湍险之艰。
所费至多。所济盖寡。
习闻见而不达时宜者则曰。国之大事。
不计费损。故承前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
虽知劳烦。不可废也。
习近利而不防远患者则曰。每至秋成之时。
但令畿内和籴。既易集事。
又足劝农。何必转输。
徒耗财赋。臣以两家之论。
互有短长。各申偏执之怀。
俱昧变通之术。其于事理。
可得粗言。夫聚人以财。
而人命在食。将制国用。
须权重轻。食不足而财有馀。
则弛于积财而务实仓廪。食有馀而财不足。
则缓于积食而啬用货泉。若国家理安。
钱谷俱富。烝黎蕃息。
力役靡施。然后恒操羡财。
益广漕运。虽有厚费。
适资贫人。三者不失其时之所宜。
则轻重中权。而国用有制矣。
开元天宝之际。承平日久。
财力阜殷。禄食所颁。
给用亦广。所以不计糜耗。
励赡军储。至使流俗过言。
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说。然且散有馀而备所乏。
虽费何害焉。斯所谓操羡财以广漕运者也。
贞元之始。巨盗初平。
太仓无兼月之储。关辅遇连年之旱。
而有司奏停水运。务省脚钱。
至使郊畿之间。烟火殆绝。
都市之内。馁殍相望。
斯所谓睹近利而不防远患者也。近岁关辅之地。
年谷屡登。数减百姓税钱。
许其折纳粟麦。公储委积。
足给数年。田农之家。
犹困谷贱。今夏江淮水潦。
漂损田苗。比于常时。
米贵加倍。氓庶匮乏。
流庸颇多。关辅以谷贱伤农。
宜加价籴谷。以劝稼穑。
江淮以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
以救凶灾。今宜籴之处则无钱。
宜粜之处则无米。而又运彼所乏。
益此所馀。斯所谓习见闻而不达时宜者也。
淮南诸州。米每斗当钱一百五十文。
淮南转运至东渭桥。每斗船脚又约用钱二百文。
计运米一斗。总当钱三百五十文。
其米既糙且陈。尤为京邑所贱。
今据市司月估。每斗只粜得钱三十七文而已。
耗其九而存其一。馁彼人而伤此农。
制事若斯。可谓深失矣。
顷者每年从江西湖南浙东浙西淮南等道。都运米一百一十万石送至河阴
其中减四十万石留贮河阴仓。馀七十万石送至陕州
又减三十万石留贮太原仓。唯馀四十万石送赴渭桥输纳。
臣详问河阴太原等仓留贮之意。盖因往年虫旱。
关辅荐饥。当崔造作相之初。
元琇罢运之失。遂请每年转漕米一百万石。
以赡京师。比至中涂。
力殚岁尽。所以节级停减。
分贮诸仓。每至春水初通。
江淮所般未到。便取此米入运。
免令停滞舟船。江淮新米至仓。
还复留纳填数。轮环贮运。
颇亦协宜。不必每岁加般。
以增不急之费。所司但遵旧例。
曾不详究源由。迩来七年。
积数滋广。臣近勘河阴太原等仓。
见米犹有三百二十馀万石。河阴一县。
所贮尤多。仓廪充盈。
随便露积。旧者未尽。
新者转加。岁月渐深。
耗损增甚。纵绝江淮输转。
且运此米入关。七八年间。
计犹未尽。况江淮转输。
般次不停。但恐过多。
不虑有阙。今岁关中之地。
百谷丰成。京尹诸县
频以此事为言。忧在京米粟太贱。
请广和籴。以救农人。
臣令计料所籴多少。皆云可至百馀万石。
又令量定所籴估价。通计诸县贵贱。
并雇船车般至太仓。谷价约四十有馀。
米价约七十以下。此则一年和籴之数。
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
足以和籴五斗。比较即时利害。
运务且合悉停。臣窃虑运务若停。
则舟船无用。舟船无用。
则坏烂莫修。傥遇凶灾。
复须转漕。临时鸠集。
理必淹迟。夫立法裁规。
久必生弊。经略之念。
始虑贵周。不以积习害机宜。
不以近利隳永制。不贵功于当代。
不流患于他时。虑远防微。
是其均济。臣今所献。
庶近于斯。减所运之数。
以实边储。存转运之务。
以备时要。其于详审。
必免贻忧。旧例从江淮道运米一百一十万石至河阴
来年请停八十万石。运三十万石。
旧例从河阴运米七十万石至太原仓。来年请停五十万石。
运二十万石。旧例从太原仓运米四十万石至东渭桥。
来年请停二十万石。运二十万石。
江淮所停运米八十万石。请委转运使于遭水州县。
每斗八十价出粜。计以糙米与细米分数相接之外。
每斗犹减时价五十文。以救贫乏。
计得钱六十四万贯文。节级所减运脚。
计得六十九万贯。都合得钱一百三十三万贯。
数内请支二十万贯付京兆府。令于京城内及东渭桥开场和籴米二十万石。
每斗与钱一百文。计加时估价三十已上。
用利农人。其米便送东渭桥及太原仓收贮。
充填每年转漕四十万石之数。并足馀尚有钱一百一十三万贯文。
以供边镇和籴。臣已令度支巡院勘问诸军州米粟时价。
兼与当管长吏商量。令计见垦之田。
约定所籴之数。得凤翔泾陇邠宁庆鄜坊丹延夏绥银灵盐振武等道良原长武平凉等城报。
度支旋籴供军之外。别拟储备者。
计可籴得粟一百三十五万石。其临边州县。
各于当处时价之外。更加一倍。
其次每十分加七分。又其次每十分加五分。
通计一百三十五万石。当钱一百二万六千贯文。
犹合剩钱十万四千贯。留充来年和籴。
所于江淮粜米及减运米脚钱。请并委转运使便折市绫绢絁绵四色。
即作船般送赴上都。边地早寒。
敛藏向毕。若待此钱送到。
即恐收籴过时。请且贷户部别库物充用。
本色续到。便令折填。
其所贷户部别库物。亦取绫绢絁绵四色。
并依平估价。务利农人。
仍取度支官畜及车。均融般送。
请各委当道节度当城兵马使与监军中使度支和籴巡院官同受领。便计会和籴。
量人户垦田多少。先付价直。
立限纳粟。不愿粜者。
亦勿强徵。其有纳米者。
每米六升。折一斗。
应所籴得米。亦委此三官同检覆。
分于当管城堡之内。拣择高燥牢固仓窖等收纳封闭。
仍以贮备军粮为名。非缘城守绝粮。
及承别敕处分。并不得辄有支用。
待收籴毕。具所籴数并收贮处所闻奏。
并报中书门下总计贮备一百三十五万石。
是十一万二千五百人一年之粮。来秋若遇顺成
又可更致百馀万石。边蓄既富。
边备自修。以讨则有赍。
以守则可久。以加兵则不忧所至乏食。
以敛籴则不为贪将所邀。恢疆保境者得以遂其谋。
蹙国跳军者无所辞其罪。是乃立武之根柢。
安边之本源。守土庇人。
莫急于此。倾公藏而发私积。
犹当悉力以务之。况今不扰一人。
无废百事。但于常用之内。
收其枉费之资。百万赢粮。
坐实边鄙。又有劝农赈乏之利存乎其间。
此盖天锡陛下攘戎狄而安国家之时。不可失也。
陛下诚能过听愚计。先聚军储。
慎择良图。更贞师律。
蠢尔凶丑。自当畏威。
纵迷款塞之心。必无猾夏之虑。
伏惟少留睿思。详省而明断之。
其所停减运脚。臣已与本司审细计料。
并边镇分配和籴数。及米粟估价等数。
各得别状。条件分析。
谨同封进。听进止。
刘滋崔造齐映平章事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朕嗣位君临。精求理道。
小大之务。靡不经心。
日慎一日。于今八载。
教化未洽。烝黎未康。
因之以甲兵。继之以灾沴。
斯固鉴有所不至。虑有所不周。
予深浩然。若涉深水。
思所以匡我致理。助我官人。
宣其泽而四方以宁。执其要而百工式叙。
允是大任。其惟辅臣。
梦想劳怀。敷求俊乂
察言而观行。因事以考能。
周行之中。乃得良弼。
权知吏部侍郎刘滋。操履贞清
介然自守。居能慎独。
动不违仁。析理究其精微。
励学探于奥旨。守给事中赐绯鱼袋崔造
性合道要。诚通化源。
适时有成务之才。事上怀匪躬之节。
蕴蓄器业。居为名臣。
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齐映。修巳以立。
自明而诚。体贤人可大之规。
用君子时中之道。虚受能择。
清通不流。惟直方
可以激风俗。惟之体度。
可以振条纲。惟映之精深。
可以该物理。我有大典。
尔其参之。懋昭厥猷。
勿替休闻。可充散骑常侍同平章事
□仍赐金鱼袋。其有散官封赐并如故。
尚书比部郎中萧府君墓志铭 中唐 · 苻载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一
呜呼。
兰陵萧君。
蕴贤人之业。
藏佐世之德。
大君未尽其力。
生人未享其福。
钟厉遘痾。
殒灵休时。
哀哉。
君讳存。
字成性
梁武帝季子鄱阳王恢之裔。
五世祖唐刑部尚书雅州都督
都督左卫长史元恭
长史密州莒县主簿旻。
主簿扬州府功曹颖士
颖士字茂挺
特达聪明。
业于上才。
以诗书礼乐皇帝王霸之术为己任。
开元中进士擢第。
灵凤神龙。
焕乎文章。
高价风驰。
撼动八荒。
是时禺禺昂昂。
贤隽之士。
揖涯岸。
趋闻望。
如百川之委溟海。
偫山之仰嵩岱。
君即功曹之子也。
禀乾坤清粹之气。
聚而为德义。
散而为识度。
行可以辅教。
才可以拯时。
大抵根儒术。
尚名理。
喜言人之善。
锄人之恶。
其馀九流百氏。
质文沿革。
虽千古夐绝。
如以眸子视左右掌也。
大历初
昌黎韩愈天水赵赞博陵崔造素友善齐名。
李大夫栖筠领浙西。
掇华刈楚。
遂奏授苏州常熟县主簿
颜太师真卿吴兴
纂文编韵。
延纳以修术(疑)之任。
宰相刘公晏司转运。
与能咨画。
奏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
明年迁廷尉评
建中包谏议佶掌盐铁。
聆风钦旧。
奏授监察御史
明年转殿中侍御史
贞元元年夏至十年
凡再为侍御史
四为尚书郎
御史大夫张滂董戎。
天子之俾君留务于上国。
主计张权侵官。
交关有司。
君不阿挠。
庭辩可否。
哆南箕。
烛光芒。
繇是愁愤。
乞守外职。
竟罢归浔阳
君有草堂在庐山紫霄峰
晚节学无生。
得禅悦之味。
每天气寥朗。
神有所诣。
辄驾紫骝。
携酒壶学业。
同紫府之客。
恣游其上。
弄泉坐石
不记早暮。
无几何。
黄石岩之绝巅。
谷飙䬟。
丁毒腑脏。
右体麻痹不仁。
虽药膳充席(疑)
岐和叠迹。
不得施其力焉。
春秋六十二。
十五年冬十月五日遘疾。
十六年冬十月五日
卒于浔阳湓城之私第。
遂以是年十一月十二日
窆于承仙之西冈。
未克葬于临汝故也。
凡缨绂之伦。
痛环璧之破碎。
豫章之摧拔。
莫不惊惋憯怛。
向风凄欷焉。
夫人河东裴氏。
王父琎。
越州仓曹参军事。
皇考光辅。
苏州吴县
资淑和之气。
承礼义之训。
阴范内则。
璨然有光。
有子四人。
曰夐曰东曰愿曰奂。
咸端素温良。
克荷家声。
吞茹荼蓼。
若绝生理。
相国齐公抗。
河南尹张式
给事许孟容
郢州正则。
兵部杨郎中凭
吏部郎中凝。
卢辅阙景亮。
陆殿中澧。
投分许与。
期于莫逆。
众君子振鳞奋翼。
日薄霄汉。
君未中寿。
独归泉壤。
匣有豪曹。
枥有飞黄。
不发不驰。
埋骨摧铓。
可哀也哉。
可哀也哉。
相国于君有死生之交情。
至于葬旧乡。
嵇绍
盖馀力也。
足以慰其精灵焉。
载后学小子。
日游于藩。
故遗芳盛烈。
备得详悉。
见托志录。
衔酸为铭。
铭曰。
崇山郁郁连西冈。
青龙白虎为寿堂。
灵其少安乐且康。
旄头不明归旧乡。
送心觉原天台 元末明初 · 释妙声
 押词韵第三部
煌煌西方教,神化敷四海。
自从永平来,东渐已千载。
玄风被遐邈,佛日垂光彩。
法运虽中微,亢龙终靡悔。
岂惟其数然,无乃彼相罪。
诸公极扶持,戮力净氛霭。
百足信不僵,浡兴如有待。
维君富才艺,嗜道甚饥馁。
感激赴前途,力行知非殆。
丹邱郁峨峨,白石何磊磊。
山川亦良是,塔庙今犹在。
世道若翻覆,主维藉玄宰
欲树大法幢,当著忍辱铠。
吾教得琏嵩,禅林有元凯。
君名日已起,我发行当改。
安得赴远游,相从拾兰茝。
奏乞两府兼判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
臣谨按三代之制,皆立三公,建六卿
太公、周公、召公,周之三公也,以论道经邦为师傅。
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此周之六卿也。
各帅其属,以佐王理邦国。
大事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亦以三公六卿之职,取其重也。
周用此制,而王道大兴,世祚绵久,至八百年。
我国家有周之天下,未能行周之制,亦当约而申之,以治天下,则可卜长世之业矣。
中书天官冢宰之任,枢密院古夏官司马之任。
地官春官秋官冬官之职,各散于群有司,皆无六卿之正,又无三公兼领之重。
两府间惟进拟差除,多循资级,评论赏罚,各遵条例之外,上不专三公论道之职,下不专六卿佐王之业,虽庶政不修,天下不理,咎将安归?
臣请朝廷于百职中选其务之重者,命辅臣兼领其纲要,体周之三公下兼其六卿法周六卿各帅其属,以佐理邦国。
唐贞元中,诏宰相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吏部崔造判户部工部
又尝命宰相兼诸路盐铁、转运使
宰相下兼其职,以重其事也。
其不修举者,朝廷得以责之。
辅臣任责,则庶政之弊可救,天下之治可期,惟陛下裁择。
一、审官是京朝官所集之府,固当区别善恶,黜陟幽明,使贤者知劝。
岁终,书其一岁黜陟之数,以何等功而进者几人,以何等罪而退者几人,各分其类,具目进呈。
一、吏部流内铨条诏程式,颇闻烦碎。
权势之与孤寒,优便之与远恶,在乎均平恻隐,方协至公。
况群材所聚,倚在铨品,亦天官冢宰之任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至岁终,书其一岁之黜陟,以何等功而进者几人,以何等罪而退者几人,各分其类,具目进呈。
一、国子监及诸道郡学,聚天下之士,讲议诗书,服习礼乐,长养贤俊,为国器用。
此地官司徒之职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以总天下郡学
每遇科场开日,或有德行文学之士乡里所推重者,不以应举不应举,许郡学士众举履行善状,诣所属荐举。
逐处官员更体量名实相副者,保明闻奏,当议别行敦遣,以劝天下之士。
一、三司天下金谷之府。
今窘于财用,经费以艰,刻剥既深,生灵重困。
宜疏通利源,以救天下之弊。
此地官司徒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此当今之急务。
每至岁终,尽其减省冗费之数,增息财利之数,蠲放困穷之数,具目进呈。
一、司农寺管天下常平仓,本欲凶岁用济生民,今逐处弛慢,不为急务。
仓廪渐虚,灾伤无备,赤子之命,委于沟壑。
又劝农之政,新颁诏令,其天下官员劝课劳绩,并合委本寺考校以闻。
此亦地官司徒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岁终以诸道常平仓增损之数,并亲民官劝课功状之优者,具目进呈。
一、太常礼院用历代之礼,或不谨于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太常寺用历代之乐,或八音失序,慢于大祀,则神祇不享,祸罚可召。
春官宗伯之职,朝廷之所重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岁终具礼乐有所损益,或废坠有所修举,画一进呈。
一、三班院使臣数千人,其品流至杂,难于区别,磨勘差遣,日有荣悴。
臣请命辅臣兼判。
常选可用于边陲,或可委以钱谷,或可付以亲民,或可任以殄寇,至岁终以所选人数,具目进呈。
一、殿前马步军司总辖诸军,其体最大。
更戍边鄙,要在均平。
拣擢材勇,责其精当。
至于战阵之法,号令之要,皆须服习。
夏官司马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每岁终,以将校选擢之数,军旅服习之效,具目进呈。
一、审刑大理寺评天下之法,生死荣辱,系于笔下。
祸及非辜,怨动天地,故五帝三王尽心此道,即秋官司寇之政也。
臣请命辅臣兼判。
每至岁终,具天下断案中大辟、流罪以特恩减放并法寺辨明出入人数进呈。
一、刑部一司,详覆天下已断文案。
凡天下诉冤之奏,尽委刑部辩之,此亦秋官司寇之政也。
官属寡弱,与审刑大理寺势不相敌,岂敢尽行駮正?
故沈冤之人,十无一雪。
臣请命辅臣兼判。
至每岁终,具天下断案详覆到差失公事并辩雪过负冤人数进呈。
右,伏望圣慈各委辅臣兼判前件职司
其创置新规、更改前弊、官吏黜陟、刑法轻重、事有利害者,并令兼判辅臣与夺。
其大体者,别具奏呈,令中书枢密院更从佥议,然后奏取敕裁。
其逐司常务,即主判官员依旧施行。
再奏乞两府兼判1044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
臣昨上愚见,乞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
盖欲朝廷纲纪并举,以救因循之弊。
伏以三代命官,以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按于书传,则三公兼卿事。
又汉以三公分部九卿,唐以六尚书分部二十四司,亦尝命宰相兼领事任,著于方册。
我国家承五代破散之弊,未能复三代汉唐之制,事多权宜。
中书冢宰之任,而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枢密院大司马之任,亦四人或五人共司一职。
上不专三公论道之事,下不兼六卿分职之业。
六尚书九卿之位,皆无正官,并是权假
三司审刑大理寺审官院、流内铨、司农寺之类,是朝廷六官九卿之职,而皆用人权知权判,无一正官,莫安其职。
臣到阙数月间,见审刑院梁适、宋祁、丁度三人权判,其审官院富弼、王拱辰、孙抃三人权判,本曹尽非正官,数易无定,大臣又不任责,岂是永图!
今二虏至强,四方多事,兵戈尚息,财利已乏,生民久困,苛政未宽。
设有饥馑相仍,盗寇竞起,将何以定,天下可忧。
国家当令大臣各竭其力,以持危坠之势。
如欲复三公九卿六尚书之位,则体大难举,卒不可定。
愿陛下从臣前议,且诏两地辅臣兼领要务,庶几可济。
陛下既能责两地之职业,大臣必能振百司之纲纪;
纲纪备用,则政令既行;
政令既行,则天下自理。
使吏安其职,民乐其业,虽有夷狄,而中国明盛,彼不我轻;
虽有水旱,而百姓富庶,自不为乱。
然后社稷可久,生灵无祸。
臣非才多难,分甘远弃,蒙陛下擢居辅列,夙夜思报,臣愿为百司中领一最重难处。
如朝廷不以职业责于辅臣,而伺其私有过咎,然后废黜,臣恐人人自全,但求免过,无补国家之政,不为社稷之福。
臣无任再三冒昧恳切之至。
进呈周朝三公六卿汉朝宰臣兼判事/周官:
三公/太(天子所师法。)太傅(傅相天子。)太保/保安天子。)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
六卿/天官卿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今中书之任也。)
地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春官卿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夏官卿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今枢密院之任也。)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属谓大夫也,每卿之属六十官。),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以倡导九州牧伯,大成兆民之性命。)
岁终,天子斋戒受谏(谏当有所改为。)
六卿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质犹平,平其计。)
百官斋戒受质(受平报。)
然后休老劳农(飨食之。),成岁事(断计要。),制国用。
《周礼》大司徒职云:二卿则公一人。
郑注云:三公者,内与王询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
《周礼正义》云:三公下兼六卿
《尚书》孔安国注曰:冢宰第一,召公领之。
司徒第二,芮伯为之。
宗伯第三,彤伯为之。
司马第四,毕公领之。
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
汉制三公分部九卿
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
司徒所部:太仆鸿胪廷尉三卿
司空所部: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唐太宗朝,宰臣兼职事:
萧瑀内外考绩委之司会(唐之尚书省,今之三司
高士廉太子少师,特令掌选。
杜如晦知选事。
马周中书令右庶子
戴胄专掌选事。
中宗朝,宰臣崔湜郑愔同知选事。
代宗朝,宰臣元载度支转运使刘晏度支盐铁诸道铸钱等事使。
德宗朝,宰臣乔琳京畿观察使窦参转运使齐映判兵部李勉判刑部刘滋吏部崔造判户部工部
文宗朝,宰臣杨嗣复、李珏同领诸道盐铁转运使李珏依旧判户部郑覃判国子祭酒
武宗朝,宰臣杜琮判度支盐铁转运使曹确充延资库使
皇朝开宝中宰臣薛居正淮南岭南湖南路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同列沈义伦荆南剑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
开拓辅臣兼领职任条目:
三司司农寺/今戎事未息,三司主天下大计,而财力已困。
司农寺管天下常平仓,以备水旱,赈救生民,亦可督天下劝农之政。
今委辅臣一员兼掌,重为经制,取天下岁入之利,并岁给之数较之。
有所不足,则须专置农官,以广天地之利。
大变商法,以行山海之货。
每至岁终,具天下减省冗费之目,增息财用之法,蠲放困穷之数,并常平仓增收赈发之数,及取天下官吏劝农课绩之优者,画一进呈。
群牧司/今诸路骑兵绝未精强,诸军阙马,人多相与咨怨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专修马政,较之汉唐增葺苑监,庶于多中选择,可得精强。
每至岁终,具括买并滋息之数,及拣选格尽筋骨必可带甲冲突者,方得均与诸军。
三班院/今三班使臣数千人,品流至多,难于区别。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常切选择可任边陲,或可擒寇盗,或可干钱谷,或可委亲民,每岁具所选到人数进呈,则人品自分,用无不当。
太常寺国子监/太常寺掌历代礼乐,上以奉天地宗庙,次则正朝廷,序人伦也。
国子监并天下学校,是国家育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礼乐损益之事,并天下教育之数进呈。
审官院、流内铨/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每至岁终,具旌擢过京朝官若干,黜陟过选人若干进呈。
审刑大理寺刑部/经曰:刑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天下之人生死荣辱,系于笔下,祸及非辜,怨动天地。
刑部覆较天下已断文案,并天下诉冤之奏,尽得辩正
今委辅臣一员兼领,以重其事。
每至岁终,具天下断过大辟徒流若干人,并特恩宽减及法寺辩雪人数,并刑部覆校过公案若干道,辩正冤讼若干件进呈。
叶参政 南宋 · 卫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三三、《定庵类稿》卷三
伏审显膺纶綍,宠正钧枢。
有政与闻,实司文武之二枋;
得君如彼,是谓圣贤之一时。
有识系心,在廷增气。
夷考赞元之地,莫难全德之人。
吏奸而无惩艾者失之宽,文深而多中伤者志于猛。
未有总众职之名实,而率由于故事;
佐万几之裁决,而必先于有司。
进相得于精神,退两忘于适莫。
雅有经纶之具,隐如岩石之瞻。
当世所期,在公为称。
恭惟某官礼乐先进,文章钜公。
以剀切之言动悟万乘,以高简之度仪表百僚。
崔造守藩,早兆登庸之应;
傅师典选,众推宰物之公。
惟大人格君之心,而仁者服人以德。
杨绾始用而郭令彻乐,晏子一言而齐国省刑。
广厦细毡,侧闻于启沃;
前旒黈纩,不蔽于聪明。
不为日月可冀之功,庶广社稷无疆之福。
三后同底于道,上方有意于太平;
四方惟乃之休,公亦有辞于于永世
某渺然陋器,瞠若绝尘。
断簪讵忍于遐遗,舐鼎能忘于仙去?
重念某禄养之计,久厄瓜时
耄老之亲,屡空菽水。
念祥金之跃冶,知贺燕之依人。
祭灶而请,比邻傥收怜于故部;
扣閤而呼,宜禄敢想望于诸曹
以庆以祈,且忭且蹈。
寒竹 元 · 傅若金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傅与蛎诗集卷二
寒竹依涧阿,石生何磊磊。
滋息因厚地,生成藉玄宰
春阳散华景,枝叶被光彩。
及兹芳岁阑,使我忧心痗。
遽悲凛节变,但恐惊尘浼。
寒燠既异宜,迟莫复何悔。
淇园荫未息,嶰谷音犹在。
君子夙相好,深怀邈云海。
竹性谅靡迁,人心惧中改。
愿言卒封植,勿使伤樵采。
匪懈堂四十八咏 其二十七 金钱花 明 · 崔恒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太虚亭诗集卷之一
看馀采采握还盈,为爱金英缀玉茎。
粲粲名超三品贵,团团体比五铢轻。
铸从造物通神巧,㩁向司花互市呈。
要使朱门济白屋,须知玄宰善持衡。